1
11

绿色咨讯13

绿色学校知识讲座(一)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环境总是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心事物是人,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社会和经济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 什么叫环境问题?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却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以后,环境问题就存在了,只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新的环境问题又产生了。

   三、什么叫绿色学校?
   “绿色学校”是指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全面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利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到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
   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2001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三部分第17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绿色学校”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四、环境教育的课程模式是怎样的?
   从70年代起,人们一直在争论环境教育应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整个课程的一个领域。单独开设环境或环境保护学科,有助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环境意识。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单独承担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培养的重任,必须借助于学校现行所有学科乃至学校所有教育活动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我们可以把环境教育的课程模式分为两类,即: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又称显在课程或正式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规划(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编制的日课程表实施。目前,环境教育已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了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都已将它纳入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之中,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学过程,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因此,显性课程的实施是实践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显性课程主要形式有:(1)专门环境教育课程(2)学科环境渗透(3)各类环境教育活动。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是课程和教学计划之外的潜在的和非预期的课程,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而是通过学校情境有意或无意地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包括事物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等)、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等)、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等)。